中国民生观察网电:昭通市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辖9县1区1市,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回、苗等24个民族624.89万人,是集革命老区、地震灾区、散居民族地区为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作为“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的深度贫困地区,昭通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也是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最难啃下的“硬骨头”。全市11个县市区中,国家级贫困县10个,其中深度贫困县7个,山区半山区占总国土面积的96.4%,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冷凉地区占30%,土地石漠化程度达15%,25度以上陡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5.6%,人均耕地面积仅0.9亩,且地瘦天寒,资源承载能力严重不足,“开荒开到边,种粮种上天”“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是昭通市深度贫困地区最真实的写照。
迁出区
面对这些“如鲠在喉”的短板和“如芒在背”的问题,昭通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党的建设统领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双统领”,强化铁的纪律和硬的作风“双保障”,以省委、省政府“50个有”目标为抓手,按照“四同步”的原则,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工作为主线,抓住精准、统筹、务实三个关键,实现思想、工作、情感三个认同”的“133”工作思路,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了深刻的思想大讨论,形成了“不当愚公当智叟、搬不动山就搬人”的思想共识,下大决心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啃下脱贫攻坚最硬骨头的“铁齿铜牙”,坚决把那些不具备发展条件的贫困山区、生态脆弱地区群众搬出大山,实现既“挪穷窝”更“断穷根”,真正让人搬到人该呆的地方、让树长到树该长的地方,实现城乡人口分布格局重构、产业发展结构重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重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截止目前,全市“十三五”时期搬迁总任务8.45万户36.24万人,已有16.26万人(三年行动计划任务14.83万人,新增任务1.43万人)搬出大山,剩余19.98万人需在年底全部搬迁入住。当前,已进入冲刺阶段。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县区启动搬迁模式,进入搬迁状态,既要加快推进建设,又要做好产业就业扶持和搬迁发动工作。
为推动在建安置区安置房建设、“一配套两支撑”和搬迁准备工作进一步落实落细,8月5-6日,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先后到彝良、镇雄县调研,历时两天时间,杨亚林书记深入彝良发界,镇雄碗厂、呢噜坪、高山大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对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生产和“一配套两支撑”进行细致的调研,到彝良奎香乡仙马村花场村民小组和碗厂镇官房村对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情况和魔芋产业、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杨亚林书记强调:安置区建设要在严守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扫尾工作,房屋装修既要经济实惠,又要保证质量注重细节,要让群众搬得满意、住得舒心;要全面推进学校、医院、扶贫车间等配套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产业发展要强化引领作用,要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最终实现产业、生态双赢,群众收入有保障的目标。
市委副书记王忠,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真永,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尹朝禹,扶贫办、搬迁安置局、农业农村、住建、人社等市直部门参加调研。
责任主编:安远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