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观察网11月19日电 盐津县庙坝镇红碧村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注重加强学习,强化理论武装,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通过抓组织保障、抓队伍建设、抓矛盾化解、抓产业发展、抓环境整治,以强有力措施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让党组织强起来了、为民服务能力提起来了、邻里关系和谐起来了、村民收入涨起来了、村庄美起来了,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抓组织保障 促整顿提升
红碧村按照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基层党建创新提质年、主题教育“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体要求,全面开展摸底排查,共查找出4个方面9个具体问题。严格落实“挂包驻联”工作机制,制定了红碧村整改方案、明确整治措施、责任人、整改时限,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挂村领导不定期督促指导,驻村帮扶干部和村“两委”成员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合力攻坚,形成层层有责、上下联动的整顿情形,为整顿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抓队伍建设 促服务提质
一是持续实施“领头雁”培养工程,加大村级后备力量培养,吸纳本科毕业生2名、大专毕业生2名、致富能手一名进入村干部队伍,推荐了1名村干部到国家开放大学提升学历,优化了班子队伍结构;二是在个人做好自学的情况下,以读书班、主题党日、专题学习会等方式开展集中学习6次。通过“三会一课”、“三讲三评”、脱贫攻坚工作会半小时学习机制增加了学习次数,扩大了教育面,巩固了学习效果。
“现在的村“两委”更替我们老百姓考虑了,我家的房子加固就是他们联系工程队完成了,我没费什么力房子就加固好了”田坎社村民许友伦高兴地说道。村“两委”队伍强起来了,为群众办的事情也更多了。通过联系工程队帮建、协商先垫付修建,完成了农村危房改造51户;帮忙搬家、协调孩子上学、解决就业等,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5户77人。及时收集信息建立台账,落实13人的稳岗补贴合计17496元;新增了水管7500米,组织公益性岗位人员对全村管网点进行修缮改造,保障了村民生活饮用水。
抓矛盾化解 促邻里和谐
红碧村的第一书记张杰说道:“今年打笋季节,红碧笋山一片和谐,除忙碌的人群就是‘咔咔咔’的掰笋声,没有了以往隔着老远就能听到吵闹声,更没有了之前因笋山边界问题几家人闹得不可开交而耽误打笋的事情发生。”为切实解决群众矛盾纠纷,建设和谐乡村,红碧村多措并举,在积极向群众宣传与民生保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基础上成立了以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长为组长纠纷调解小组及时处理矛盾纠纷。村“两委”还组织村里的老党员、有威望的村民开展法律培训,组建了一支看得懂法律、讲得出道理、用得来政策的“法律明白人”队伍。当出现了纠纷时,村民们首先就找“法律明白人”调解;对于“法律明白人”没有调解成功的,纠纷调解小组负责调解,通过调查取证,组织当事人召开调解会,引导纠纷双方摆事实、讲道理等,设法使矛盾双方纠纷和解。红碧村通过及时处理矛盾纠纷,引导村民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营造了和谐的邻里关系和安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截止目前,红碧村成功调解矛盾纠纷40余起。
抓产业发展 促村民增入
为带动群众发展致富,红碧村根据竹笋资源优势和现状,以高产高效有机竹笋基地建设为重点,通过采取“党总支+集体经济公司+合作社/能人/大户+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有机竹笋产业。对涉笋的8社30个村民小组改造低效笋用竹林21380亩,修建1.5米宽,总里程11.5公里的营林生产管护道,全面提高了产量和降低了运输成本。红碧村龙洞社村民王术清说道:“通过低效林改造,我家的笋山今年打的笋子比去年多了好多,收入也增加了”;龙洞社村民王自华也说道:“现在修了路,方便多了,笋子背一小段就可以用三轮车、摩托车运出来了,不像以前只能一步一步的背出来,运输成本也比以前低多了”。
抓环境整治 促乡村美丽
“房前屋后的垃圾要记得打扫,入户小路上的杂草有时间铲一下,喂鸡喂鸭要关起来”这是挂包干部在入户走访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为建美丽乡村,红碧村建立了家居环境卫生“三包”责任机制和监管机制,由片干部联系片支部、片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挂包干部包户,开展卫生保洁监督、乱堆乱放清理监督、禽畜圈养监督、污水禁排监督;建立了路域沿线巡查责任机制,由护路员包段负责;打笋期间同笋农签订环境卫生协议17份,确保采笋季节结束后笋山路段恢复到干净的原有风貌。
供稿单位:盐津县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编:安远洪
编辑:马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