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聚集 > 正文

云南昭通永善:耐心服务  带领群众变市民

2019-12-11 12:52 次阅读

中国民生观察网电 居住条件恶劣、生产方式落后、交通不便、致富无门......曾今,永善县许多深山区贫困群众,都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搬离穷山,过上新生活!如今,他们这个遥不可及的“新家梦”终于实现了,12月2日,随着最后一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入顺利搬入红光安置点,3537户14628人彻底告别大山,这标志着县内搬迁入住任务圆满完成。

图片1_副本.png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一项长效系统性工作,群众“搬得出”是第一步,“稳得住、能致富”才是目标,为尽快帮助易迁群众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永善红光安置点临时党工委(管委会)认真落实县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安置后续发展实施意见的工作要求,倾力为易迁群众提供“保姆式”服务,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生活。

清晨,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韩明会的新家,63岁的韩明会正忙着做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搬迁前,韩明会一家人居住在高寒冷凉的马楠乡坪厂村桷子厂村民小组,过着煮饭烧水全靠柴火的日子,回想曾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种一坡、收一箩的艰苦生活韩明会感慨万千。

 “我们在老家用的是柴火,煮饭的工具是吊锅,纯粹就没有什么电器化的东西,所以到这里很多都不懂。” 马楠乡坪厂村易迁群众韩明会说。

图片3_副本.png

搬进县城后的韩明会在为民服务站工作人员的精心指导下,不仅学会了电磁炉、电饭煲、洗衣机等家电的安全使用,还像城里人一样逛超市购物,进农贸市场买菜,渐渐融入了新的生活环境。

“刚搬来的时候用不来电器,工作人员天天都来教我们煮饭、洗衣服,现在我啥子锅都用得来了。”韩明会高兴地说。

由于搬迁进城安置的群众大多来自偏远落后山区,为尽快让他们适应新的居住环境,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永善红光安置点临时党工委管委会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认真落实省、市、县委政府关于“稳得住”的决策部署,分别设立为民服务站、产业就业工作站、警务工作站(矛盾调处中心)、教育卫生工作站、党群工作站,聚焦搬迁群众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从各帮扶部门和乡镇抽派精干力量,组建让贫困群众舒心满意的“易迁服务队”,帮助群众从熟悉环境、买菜购物、开锁用电、看病就诊等细微处着手,通过提升服务效能,确保易迁群众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

图片4_副本.png

“工作人员都带我们去买菜,现在菜市场那儿我也找得到了,到超市买东西、去买家具这些我都找得到了。”韩明会说。

把现金放置在家里是部分群众的一种生活习惯,在服务队员入户走访79栋1单元201室的苗族同胞王泽华时,通过摸底了解,得知王泽华家将所有牲畜变卖后的现金存放在家里,考虑到他的财产安全,服务人员耐心做通王泽华的思想工作,带着他把钱存进了银行,并手把手教会他存钱取款操作方法。

“我在老家时,有点钱都是放在屋头,没拿去存过,存钱取钱都不会,自动取款机是不会按的,搬进县城后工作人员带我去存到了卡上。” 马楠乡坪厂村易迁群众王泽华说。

图片6_副本.png

为了帮助易迁群众尽快适应新家园,易迁服务队通过入户走访开展政策宣讲、帮难解困;以楼栋会、院坝会、片区会等形式开展生活安全、操家理务、文明礼仪、环境卫生等生活常识培训。此外,还在楼道指定位置张贴安装维修、困难求助等服务联系电话,切实做到移动服务、定点服务相结合,竭力为搬迁群众提供“保姆式”服务。

“通过工作人员来指导我们,要方便很多,做啥子都没有原来那样复杂了。”溪洛渡镇吞都村易迁群众冉安会说。

图片8_副本.png

初心使命扛在肩,真情服务暖民心。如今的红光安置点,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一幢幢崭新的楼房矗立在碧绿的金江河畔,一幅幅火红的对联传递着易迁群众的感恩之情,一张张淳朴的笑脸洋溢着幸福和快乐,干群携手奏响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新乐章。

 

 供稿单位:昭通市搬迁安置局 永善融媒体中心

主编:安远洪

编辑:马文富

热度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