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生教育 > 正文

破除论文“SCI至上”!教育部科技部提出明确要求

2020-02-23 17:49 次阅读
近日,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文件中明确,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

w1.webp.jpg

1、对于基础研究类科技活动,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1/3。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活动,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2、提高对高质量成果的考核评价权重。其中,对于已在实践中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重要贡献的,可增加到50%的权重。

3、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包括发表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以下简称“三类高质量论文”)。

w2.webp.jpg
4、鼓励创办高起点英文期刊,提高中文期刊英文摘要质量;鼓励财政资金资助的论文在高质量国内科技期刊发表。
5、定期发布国内和国际学术期刊的预警名单,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调整。将管理和学术信誉差、商业利益至上的学术期刊,列入“黑名单”。
6、对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产生的代表作和“三类高质量论文”,发表支出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按规定据实列支,其它论文发表支出均不允许列支。对于单篇论文发表支出超过2万元人民币的,需经该论文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学术委员会对论文发表的必要性审核通过后,方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
7、对于发表在“黑名单”和预警名单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相关的论文发表支出不得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不允许使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奖励论文发表,对于违反规定的,追回奖励资金和相关项目结余资金。
8、不允许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与奖励奖金挂钩。
9、对落实不力、存在严重“唯论文”问题或存在奖励论文发表的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采取约谈、通报批评等方式予以处理并责令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对该单位论文发表的资助。

10、《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发布后,对论文无实质学术贡献仍然“挂名”的,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另外,教育部科技部近日也出台意见,针对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要求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学校不宜设置对院系和个人的论文指标要求,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学校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
破除论文“SCI至上”!
这件事儿
政协委员们也一直在呼吁!

w3.webp.jpg

△程津培,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十、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科技部原副部长,致公党中央原副主席


现在我们都知道,原子弹、航天事业等许多科学领域的发展,都跟爱因斯坦质能公式的原创理论有关,但是当时并没有多少人能理解弄懂。再比如陈景润,他关于数论的工作没几个人能懂,自然没有几个人引用。如果放在以SCI论英雄的社会,爱因斯坦、陈景润们未必会是英雄,但是他们的工作,却是科学自身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基础研究的深层次魅力所在。


好奇心和发展需求是基础研究的两大驱动力。如果科学家不为别的因素比如金钱、头衔等“身外之物”所干扰,心无旁骛地做研究,那将是做研究的最佳状态。科技评价体系改革文件的出台是作动员、做规范、做指向的第一步,背后更重要的,是文件精神的落实和再优化,后面还要有持续推动力,推动文件要求在实践中真正得到落实。


w4.webp.jpg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罗永章


过度推崇论文,并将其作为职称晋升的最重要指标,使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观偏离甚至扭曲。尽管医生的本职工作是看病,但目前发表文章才是医生岗位考核和职称晋升的硬指标。


建议结合我国国情,建立自主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考察科研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成果,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核心技术研发、治病救人、科研投入产出比等都应被纳入考核指标。


w5.webp.jpg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教授王璞


从大环境来看,科研工作者头上的“指挥棒太多,如,发表SCI论文、争取课题、获得奖励等;长期以来,高校和科研院所对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自主权有限,行政化倾向尚未根本扭转,重数量轻质量、重学历轻能力等依然存在,分类评价实施不到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议加快落实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考核评价、编制管理、职称评审等方面的自主权,进一步去行政化是当务之急。减少不必要的行政事务性考核,为科研人员减轻负担,充分释放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尤其是淡化海外经历和各种“人才帽子”,避免把资历和标签与科研水平简单画等号。


w6.webp.jpg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


《Nature》的神圣,SCI的地位,H因子的价值,“帽子的光环,奖项的分量,依旧显性或隐性地贯穿在目前科技评价体系中。我们的人才和成果评价标准是建立在国外特别是美国认可度的基础之上的。我们不仅怀疑我们自己,我们还在怀疑我们的同胞。我们骨子里缺少的就是一份文化自信。


我们需要突破现行科技评价体系的束缚,树立文化自信,这样才能理性地对待科技项目自立项、实施到考评的全过程,才能放开对科研人员手脚的束缚,让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敢于在基础科学前沿阵地上冒风险、求真谛。




来源:人民政协网、新闻联播

主编:安远洪

编辑:马文富

热度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