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起点,中国改革开放走过40年波澜壮阔的不平凡历程,书写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诗篇。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考察调研过的一些农村党员干部纷纷来信,描绘家乡美丽画卷,述说农村沧桑巨变,抒发对党的爱戴之情。
来看看
他们带来了哪些好消息
以前,我们村随处可见露天旱厕和臭气熏天的猪圈,村里一万多亩土地收完庄稼后,秸秆都是一烧了之,影响村容村貌。
2013年7月22日,总书记来到了我们村,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我们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5年多来,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努力把峒山建设成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村里建了300多口沼气池,引入以农业废弃物为生产原料的生态企业,不再就地焚烧秸秆,峒山村的天更蓝了;组织村民清淤河港,沿村、沿路、沿港栽种各种苗木,峒山村的水更绿了;新建垃圾压缩处理站和污水处理站,成立义务保洁队,在全市率先启动“厕所革命”,峒山村的环境更优美了;每个村组都通了公路、安了路灯,闲时老人们跳跳舞,年轻人打打球,去年还举办首届农垦艺术节,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峒山村的笑声更多了;建起了一系列生态农业基地,乡亲们守着土地就能刨出金疙瘩,人均年收入达到1.6万元,峒山村人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
幸福的生活是总书记领着我们奋斗出来的,乡亲们都感恩党、感恩总书记。我们一定继续弘扬农垦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协力、砥砺前行。
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
峒山村老党员黄明山
习近平同志在担任福建省委副书记时提出:“要积极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省情、县情,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花钱省、多办事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西坑村是当年革命老区的“基点村”,1998年11月6日,习近平同志翻山越岭,来到我们村考察调研,在村党支部座谈会上,畅谈村级党建工作,党员群众欢声笑语一片;在蜜柚园的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聊农业生产,丰收的蜜柚园里印满了他的足迹。
这些年来,村“两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村民建设“花果山”、营造“绿金库”、直奔“小康路”,人均年收入从7480元增长至22540元,狭窄的乡村土路拓宽为7.5米宽的水泥硬化路;原村党支部改设为党总支,创办了“西坑党校”,党员从42人发展到63人;充分利用原生态保护成果,大做“农旅结合”文章,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愿景,没有辜负总书记的期望!
“20载弹指一挥间,新时代砥砺再出发”。我们西坑村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将再次吹响乡村振兴事业的号角,沿着总书记在蜜柚园里的足迹,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努力打造“百姓富、生态美”的幸福家园!
福建省平和县坂仔镇西坑村
原党支部书记赖四强
(这是2008年10月31日,习近平在杭州市丁桥镇皋城村村民杨金炎家中与农村基层干部和村民亲切交谈。图片源自新华社)
皋城村位于皋亭山4A级风景区。2008年10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我们村考察新农村建设情况,还与我一家人围坐桌前,亲切唠家常,询问生活和收入情况,并勉励我们要“高度重视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一晃10年过去了,全村人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苦干实干,村容村貌也越变越好。村里组织党员群众集体讨论,把“不去池塘洗菜、洗衣服、倒垃圾”、“不孝就要扣股份制分红”等写进村规民约;家家户户制订家训,在自家门口亮牌张挂,人文素质有了很大提升;村里的小孩实行垃圾分类就像做作业一样认真,年轻人趁着假期参加“文明礼仪、执勤斑马线”活动,大人们离开麻将桌,投入巡河、护河行动。村里有山有水有文化,有城市景观有农村风光,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文明追求越来越自觉,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乡村振兴的路子更是越走越宽了!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丁兰街道
皋城村老党员杨金炎
原创:国家信访局
编辑:安远洪